“进入公墓区,禁止烧纸、烧香、燃放鞭炮,不能带火,不能抽烟!”春节期间,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43岁的邹万龙身着巡护服、背着扩音喇叭,守护在家门口不远处的茅葫公墓区入口处,引导群众文明祭祀,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他胳膊上“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在朝阳下泛着微光,腰间的巡护终端设备实时记录着他的行进轨迹,肩头的扩音喇叭循环播放着防火警示——这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巡护标配。
自从被聘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护林员后,邹万龙一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一年除能领到4800元的管护工资外,邹万龙还发展起养蜂、种竹子等“林下经济”,成功靠着自己的双手走上了“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
靠山吃山
潮水河村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的一个偏远山区,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土地贫瘠,沟壑纵横,邹万龙一家就住在村子的最深处,独门独户。
据邹万龙介绍,上世纪早期,由于爷爷家里穷、人口多、养不活,亲戚就把爷爷邹家喜从兴山万朝山领养到潮水河村,爷爷从此在这里扎根成家,生养了父亲兄妹三人。父亲邹道富继续在这面坡上耕耘,生下他和妹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的老大,邹万龙从小就跟着父亲翻山越岭,砍树、烧炭、打猎、挖药材,靠山吃山,维持生计。
1984年至1987年间,地方出台优惠政策,免息贷款发展林木,当时,伐木卖钱是他们一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邹道富贷款3000元,买了3万株生长周期短、成林快的树苗,种到了自家的山林里,并盘算着十年后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时值只有15岁的邹万龙意识到这种粗放的靠山吃山的索取之路走到头了……
靠山致富
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邹万龙一家和众多村民一样,响应国家号召,放下“伐木刀”,开启了新的谋生之路。这期间,邹万龙打过零工,养过猪,可是一年到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2004年,21 岁的邹万龙发现房屋周边有许多蜜蜂飞来飞去,他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在蜜蜂身上作文章。那时候,神农架养蜂的比较少,也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他通过书本查阅资料,向其他蜂农请教,选用野生优质蜜源植物、本地传统的中华蜜蜂、古老的生态养殖方式,采用传统圆形、长方形木制蜂箱,定地放蜂;自然巢脾,自然王台,单王繁殖;野生艾叶烟熏消毒;采购脱密设备,改造蜂蜜加工间和储藏室,保证了神农百花蜜纯天然无污染、治病、保健、美容等功效的高品质。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24年邹万龙养蜂规模达到了100多箱,年产蜂蜜1000多斤,光养蜂一项就能实现经济收入15万元。今年,他计划扩大养蜂规模,学习网络直播带货,帮助乡亲们解决蜂蜜等农林产品走出大山难的问题。
除了养蜂,邹万龙还为“国宝”大熊猫提供“送餐”服务。邹万龙家周边的山林盛产大熊猫最喜欢吃的蓼竹叶,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大熊猫馆与他签订协议,每月提供5次蓼竹叶,每次50捆,每捆30斤。
为了保证蓼竹叶的品质,邹万龙扩大了蓼竹叶种植规模,实施“休养生息”,分区域采割,为保证竹叶新鲜,当天采割、当天送到。“虽然辛苦,但很幸福”,邹万龙看着身边的妻子和孩子,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养山护山
邹万龙爱大山,山里自由,空气也好,连呼吸都顺畅。2018年,得知神农架国家公园招聘生态管护员,邹万龙第一个报了名,成为辖区第一批生态管护员。
对于这个在家门口就业的“铁饭碗”,邹万龙十分珍惜,巡山护林时也格外认真。巡山走的是几乎无人去过的小路,邹万龙用砍刀把路边的枯枝砍掉,防止人在走山路时抓空。树林间的小路被厚厚的落叶覆盖,走上去一步三滑,而邹万龙早有准备,他的解放鞋和绿色迷彩服和大山融为一体,走时用砍刀拨开厚厚的落叶,确保每一步都踩着踏实。
3000亩管护林地,邹万龙能如数家珍地讲出山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管护方法,马尾松容易感染松材线虫病,要通过观察树叶发红、树脂分泌情况来判断松树是否患病;他还能精准地布设红外相机,“这里四周没有水源,这处水洼地是野生动物最喜欢的饮水点;那边两个山头中间是一块平地,周围都是树,离大路远,动物大多数走东西方向,只要摄像头面向北面,便能拍到更多的动物,没想到以前跟父辈打猎积累的‘土方法’成了他安装红外相机的技术攻略。这些年,红外相机迭代了好几次,马上要安装一批新的,到时候拍到的画面能实时传输到手机里,不必每次都跑这么远来看了。”邹万龙说。
驱车沿蜿蜒的盘山路行驶,登高远眺,山峦叠翠,满目尽是郁郁葱葱的林海,让人心旷神怡。
“起初种树苗就是为了快速成林好卖柴,无心种树树成荫,银行的贷款是还清了,但是欠森林的账还要慢慢还。父亲年纪大了,种树有些困难了,但是我和妻子、孩子们还能继续种树。现在林区正在大力发展神农蜜谷、神农药谷等林业产业,党的政策好,自家300亩林地国家不仅给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神农架国家公园也为种植的农作物、中药材和养殖的蜜蜂购买了野生动物损害、候鸟捕食和自然灾害商业保险,让我发展产业无后顾之忧,我要和乡亲们携手在家门口赚钱、致富。”邹万龙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在神农架,生态护林员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例子不胜枚举。护林看山不仅让生态护林员脱贫致富,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发光发热的平台。一批批生态护林员成了技术能手、致富头雁,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鼓起了口袋,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上了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诠释。
风过潮水河,松涛阵阵鸣。邹万龙给我们翻看红外相机素材影像,画面中,黑熊悠然踱步林间,红腹锦鸡觅食竹林棠丛。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宛如一曲曲献给新时代护林人的无声乐谱,在我们的心间奏响。(文\杜华 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