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神农架,华中第一峰。在这片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神农架国家公园以"中国天然物种基因库"的独特禀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教育高地。
立体化科普体系构筑生态教育矩阵
走进官门山自然博物馆群,4D弧幕影院正上演着金丝猴种群的演化史诗;大九湖湿地馆的数字沙盘前,游客通过手势操作就能直观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2024年,神农架国家公园投入1900万元实施科普场馆提质工程,建成自然生态馆,21块交互式触摸屏将7400余种动植物信息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数字图谱。
“我们构建了‘天地空’立体科普网络。”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戴光明介绍,园区整合6大景区、7大展馆、117万平方米科普展示区,形成室内外联动的教育空间。特别在木鱼坪新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馆,通过声光电技术还原神农架演变历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
创新实践培育生态文明新生代
2024年9月,第五届“神农架杯”观鸟赛吸引了全国23个省份的65支队伍。参赛者记录到棕胸蓝姬鹟和褐头鸫新鸟种,将神农架鸟类名录刷新至470种。这场国内规模最大的观鸟盛会,正是神农架创新自然教育模式的缩影。
“我们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敬元说。全年开展的52场“四进”科普活动,把课堂搬到林间溪畔:在武汉外国语学校,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培训让学生掌握野生动物调查方法;广州执信中学的“云课堂”里,千里之外的学子通过5G直播观察金丝猴社群行为。这种“理论+实践+数字化”的教学组合,累计覆盖30万青少年。
国际合作谱写生态保护协奏曲
2024年5月,“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105国专家学者,这场高规格会议背后,是神农架持续深化的国际合作。与中科院动物所、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金丝猴保护研究,同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旗舰物种监测,接待67名国际实习生参与野外科研。
“生态保护需要全球智慧。”国际国内合作办公室负责人向红荣表示,通过建立鄂西渝东陕南自然保护地联盟、参与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神农架已与28个国内外姊妹公园建立合作机制。完成的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第二个十年评估,再次验证了“神农秘境”的保护成效。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科普新高地
在大龙潭金丝猴科普馆,新安装的动物行为模拟系统正实时解析猴群通讯信号。2024年完成的展馆升级工程,将AR技术与实体标本结合,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物种的3D模型和生态数据。这种“硬科技+软科普”的模式,使科普传播效率提升40%。
新媒体矩阵建设同样成效显著:《深山寻猴记》系列点击破百万,慢直播“云端巡护”吸引500万网友在线守护绿水青山。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体系,让生态保护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区共治绘就绿色发展同心圆
“科普教育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社区事务工作科科长梅拥军介绍,年内开展的100余场社区培训,让周边居民变身生态讲解员。大九湖村民覃大姐经过系统培训,现已能熟练讲解本地特有植物珙桐的保育知识。这种“科研机构+原住民”的协作模式,既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又促进了生态旅游提质增效。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神农架国家公园正以打造“国内一流的自然大课堂”为目标,持续完善“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的自然教育体系,让更多人在神农架这个自然大课堂里读懂生命密码,感悟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生根发芽。(文/杜华 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