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神农架,层峦叠翠,万物丰茂。本月19日至21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自然教育培训活动,时光虽短,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这场以“理论夯实基础,实践丰盈认知”为宗旨的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灌溉,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然保护工作的深度叩问与使命重塑。
培训的设计体现了组织者的深谋远虑。课堂内,专家学者倾囊相授,从生态系统构成到物种保护策略,从生物多样性价值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知识为我们搭建了认知框架。课堂外,每天安排的参观实践则让这些知识变得鲜活可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注重启发思考、引导感悟,让自然成为最直接的老师,让体验成为最深刻的学习。
首日夜观官门山的经历令我难以忘怀。黄昏时分,我们跟随老师踏上夜观之路,初始时的期待与随后的失落形成了鲜明对比——天色尚明,昆虫潜藏,收获寥寥。正当我们有些气馁时,夜幕的完全降临却为我们揭开了自然“夜宴”的序幕。飞蛾循光而来,斑衣蜡蝉停驻袖间,老师那句“它翅膀上的暗纹不是随意生长,而是抵御天敌的伪装”瞬间点亮了我的认知。仔细端详这个小生命,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只普通飞虫,而是自然选择的杰作,是千万年进化智慧的凝结。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都有着独特的生态价值。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飞跃,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最后一天下午探访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与一年前阳光下的欢腾景象不同,雨雾中的金丝猴群展现了另一种生存智慧。它们安静地坐在溪边,雨势增大时默契地攀上树梢避雨;母猴们小心护着怀中的幼崽,用身体为孩子撑起无雨的小天地。这一幕让我深切感受到: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大师,都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练就了生存的本领。从昆虫到灵长类,从植物到动物,无不彰显着生命的韧性与智慧。
这些鲜活的经验让我重新思考保护工作的本质。培训期间见过的每一只昆虫、每一株草木、每一只金丝猴,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春夏秋冬的轮回,日出日落的更迭,严寒酷暑的考验,风霜雨雪的洗礼——每一种生灵都在自然的课堂里习得生存法则,而我们保护者的责任就是尊重这种智慧,守护这种平衡。
作为神农架国家公园的新一代保护者,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责任。从一株野花的绽放到一片森林的呼吸,无不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守住绿水青山的安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气候的稳定、自然灾害的减少,进而带来旅游业的兴旺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势只有转化为发展优势,保护才能真正持久。
这次培训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守护自然不是圈地自守,而是要跨区域协同。让守护互联,让生物多样性互通,让人们告别乱捕滥猎、乱砍滥伐的愚昧行为,转向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这是现代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区域文明提升了,保护才能真正升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记录物种踪迹,监测生态变化,修复受损环境,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绿水青山筑牢根基,都是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天的培训转瞬即逝,但对于每天忙于办公室事务的我而言,这次走出常规、深入自然的学习体验真正令人脑洞大开。它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绝不是繁琐的事务性应付,而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无比价值的事业,是“国之大者”。保护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悲悯之情。
望着神农架朦胧的山景,我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暖流。作为环境保护工作者,我的使命从来不是做自然的“主宰”,而是当自然的“守护者”与“同行人”。每一次走进自然,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叩问;每一次见证生灵的智慧,都是对责任的深化。在这场培训中,我找到了作为自然保护者的定位和价值——我既是学习者,向自然汲取智慧;又是守护者,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片绿水青山。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永无止境,守护永不停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我将以这次培训为新的起点,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提升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让我们用尊重与坚守,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在神农架的群山间永远传唱,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因为我们深知:守护自然,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尊重生命,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文\刘兆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