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炮本是民间乐器的一种吹打形式,因一般在喜庆之时吹打,而又常常伴有激烈的火炮(即鞭炮),因此称之为“打火炮”。一班吹打艺人组成一个民间乐队,一般在喜庆之时吹打,乐器有唢呐、鼓、钹、大锣、马锣等组成。
“打火炮”的起源是从唐代开始的。相传薛刚反唐屯兵神农架时,其兵士就在这里大量开荒垦地,种植粮草。为了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而敲打锣鼓,扬歌说唱。
在神农架,打火炮的古老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各乡、村都有这样的民间乐队。打火炮,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它朴实无华,富有乡土情趣,它不仅继承了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若哪家有婚事、祝寿、造屋上梁等喜庆、节日之时,都要请一个班子来打火炮热闹一番。吹打艺人往往又是出色的民间歌手,他们可以边打边唱,谓之“火炮歌”。火炮歌有四句头、五句头和四句半,也有长短句的溜板和数板。演唱时,与打击乐和唢呐曲牌的转换紧密配合,节奏活泼而欢快。唢呐曲牌多用平腔、陶腔、蛮调、四平调、文曲子和武曲子等民间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