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神农架林区下谷皮影戏历史悠久,是流传于下谷坪土家族乡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
下谷皮影戏采用剪纸雕刻技术,用牛皮制作成皮人及道具。人物模仿戏剧生、旦、净、末、丑造型,涂染红、黄、绿、黑、白五色。皮人镌刻细致精巧,肢体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表演起来十分灵活。
下谷皮影戏演出时,用竹竿搭架彩台,设窗子(影幕),彩台内悬一灯(光源),彩台就是皮影戏演出的舞台,演员就在彩台内表演。
下谷皮影戏,多表演历史故事或艺人即兴发挥的调侃戏,演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说的都是老百姓的语言。每年在神农架下谷及周边巴东县、重庆巫山县都有村民相邀剧团前去演出。